AD
首页 > 资讯 > 正文

京剧中的五音联弹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

[2024-05-06 02:15:35] 来源: 编辑:本站 点击量:
评论 点击收藏
导读:胭脂宝褶老王爷唱词五音联弹也叫换手联弹,是北方戏曲梅花大鼓的演出形式之一。它由四人相互协作一从右边起第一个人右手抚琴,左手却按第二个人手中的三弦;第二个人右手弹三弦,左手按第三个人手中的四胡弦,如此四个人能同时演奏五种不同的乐器。海派京剧借用这个名词,却并非如法
  胭脂宝褶老王爷唱词   五音联弹也叫换手联弹,是北方戏曲梅花大鼓的演出形式之一。它由四人相互协作一从右边起第一个人右手抚琴,左手却按第二个人手中的三弦;第二个人右手弹三弦,左手按第三个人手中的四胡弦,如此四个人能同时演奏五种不同的乐器。海派京剧借用这个名词,却并非如法炮制,而是改为由多位演员轮唱、对唱、合唱。这段唱词,就是由几位演员以合唱开头,中间轮唱,最后再以合唱结尾。据说这种唱法的首创者是白玉昆,河北梆子德胜奎科班出身,原艺名白胜萍,本唱梆子旦角,后改唱京剧老生并兼演武生、红生,多才多艺。白玉昆到上海后,在求变、创新、出奇的海派京剧氛围中如鱼得水,于是借用北方曲艺之名来行自身创新之实。其实,多人轮唱的形式在传统剧目中早已有之,传统戏《二进宫》就是旦、生、净三人对唱、轮唱的。而五音联弹将其发展为多人轮唱,且给了它一个新名词以示新颖。   后来有的连台本戏中把其他剧种的曲调引入联弹,几个人唱不同剧种的曲调。虽然如此,五音联弹基本还是多以二黄原板为基调,掺入一些垛句、数板,成为当时颇为流行的京剧曲调,受到观众欢迎。五音联弹也传到了北方,中华戏曲学校就演出《七擒孟获》中唱过五音联弹,马连良在他灌制的唱片中也曾唱过。更为有趣的是,天津文明戏班也对五音联弹加以借鉴,由于当时文明戏的唱词是由演员随时自编的,一人唱完,努嘴示意,第二人即接唱,被当地观众戏称为“努嘴联弹”。“努嘴联弹”词多腔少,通俗易懂,极为花哨热闹,用以烘托气氛是再也合适不过。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,都有当时.当地的客观条件。这段唱,原来主要是由刘备一个角色唱的,其中乔玄有些说白,孙权偶有插话。而刘备的唱词与乔玄的说白,许多与前一场内容重复,舞台效果显得有些沉闷。改为五六个人(连贾化在内为六人)轮唱,就活泼热闹得多。   俗语说“内行看门道,外行看热闹”,海派京剧的目的,就是用好看、好听、好玩的热闹场面吸引人,让外行内行都来听、都来看、都来喜欢。当时的剧场连同戏班在内,完全是依靠票房收入得以存活、发展的,称观众是“衣食父母”,并不是一句客套话。这些“衣食父母”中,内行毕竟是少数,剧场、戏班必须让众多外行有热闹可看。上海剧场大多拥有被称作“班底”的剧团,聚集了一群各个行当水平平均的演员。   对于这么多同级别的演员,若戏份常不平均,自然不行:让他们在台上你唱一句,我发一言,一方面可以避免戏份不均引起的矛盾,另一方面能促使他们各显能耐、互不相让,这样能让听众看得带劲、听得过瘾。鉴于此,有位评论家在谈到上海京剧院《贞观盛事》的唱腔时,就提出了一个建议——该剧集中了5位国家一级演员,若是在“金殿激辩”时运用一下五音联弹,可能会使场面更为精彩。可见直至今天,对五音联弹这种唱法感兴趣的还是大有人在。京剧本身,就是在西皮、二黄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曲调丰富而成的,五音联弹并没有背离这个广纳博收、为我所用的文化传统。然而,由于当时的海派京剧为幕表制,其唱词全由演员自编,有时会很粗糙,甚至还有“现抓哏”的情况,显得粗俗。((上海京剧志》著录《改良探阴山》中五音联弹的曲谱与唱词,其中有油流鬼唱“要包公让他到上海来玩玩”等词句,因而为人诟病。五音联弹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绝迹舞台,这是一个原因。然而,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此时的主流理论对海派文化心存偏见、予以贬斥,于是海派京剧中许多具有创新意义,为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和技艺遭到了冷落直至湮没,令人惋惜。   马连良胭脂宝褶老王爷登大宝曲谱
查看更多:京剧 演员 唱词

为您推荐